对更健康、更清洁的生活方式的渴望令亚洲消费者对植物蛋白原料充满兴趣。例如,英敏特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泰国城市消费者正在尝试更多非动物来源的蛋白质,比如植物蛋白和谷物蛋白;而五分之一的印度尼西亚人计划进行植物性饮食或素食。
为响应这一需求,许多食品与饮料生产商正在开发或推出了基于植物的配方,并为产品添加更多口味、成分和功能。
大豆仍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植物蛋白成分,而英敏特全球新产品数据库(GNPD)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来,食品和饮料产品中使用大豆蛋白作为“高/补充蛋白质”宣称的趋势已经减弱。
与此同时,例如豌豆和大米等替代成分的使用呈上升趋势。然而,寻找全新植物蛋白替代的挑战在于这些成分容易引起食物过敏、有口味方面的问题或是不适合食品应用。可以这么说,大豆被认为是最容易引起食物过敏的原料。
与当地的相关性
相较于变革性的食物,消费者有时会寻找一些更有辨识度或相关性更强的食物。英敏特早在2017年食品与饮料趋势“信任传统”中就讨论过关于食品和饮料如何真实地与历史和传统进行连接,成为消费者在未知情况下可信赖的产品。
因此,品牌可以追溯文化根源,将古老的成分和加工过程变得现代化,比如将传统食物和文化进行调整适应。就其本身而言,与当地的相关性将变得比以往更重要。
事实上,亚洲的生产商已经开始研发与传统食物相结合的植物性产品。
虎坚果植物蛋白饮料,中国
这款产品含有虎坚果,建议在晚上饮用,因为该产品不会对胃部造成负担。
雀巢NesVita Actifibras速溶黑莓果香米麦片,泰国
这款饮料中最有价值的成分就是黑莓果香米,它宣称富含钙、维生素E、维生素C以及纤维成分,且不含胆固醇。
亚洲会出现“下一个大豆”吗?
当大豆作为最主要的植物替代成分在亚洲盛行时,其他原料也开始出现。我们已经看到了蛋白替代成分从树木果实(例如坚果)向豆类、种子类和谷物转移的趋势。
豆类,例如黑豆和绿豆,都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是运动营养品牌寻找的“高蛋白”来源的完美替代。种子,例如黑芝麻和莲子,富含必需的营养元素并且由于其高纤维含量,可以给人带来饱腹感。例如大米蛋白在内的谷物蛋白,虽然目前跟大豆和杏仁比起来还略显小众,也逐渐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并且有成为下一个大豆的趋势。
为帮助全新植物成分在市场上的发展,食品品牌需要携手大豆或者其他常见的植物蛋白成分(例如坚果),开发全新口味、营养以及让消费者觉得熟悉的产品。